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lián)系。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雇傭關系、戰(zhàn)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tài)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系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系均有極大的影響。
內容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
通常人際交往有賴于以下條件:
1、傳送者和接受者雙方對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2、交往過程中有及時的信息反饋。
3、適當?shù)膫鞑ネǖ阑騻鞑ゾW絡。
4、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愿望。
5、對對方時刻保持尊重。
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人際交往總是以雙方的成本價值為基礎,實現(xiàn)等價交換。
幾點說明:
1、人際交往的主體是廣義的,包括個人、集體與國家,因此人際交往包括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等具體形式。
2、人際交往的內容也是廣義的,包括商品交換、思想交流、勞動服務、互助合作、勞動與娛樂等。
3、人際交往的主體關系也是廣義的,包括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朋友關系、親戚關系等。
4、人際交往的領域也是廣義的,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等。
5、人際交往的等價方式是廣義的,包括正值等價與負值等價,即對方如果使自己遭受了價值損失,自己將會設法使對方遭受同樣程度的價值損失。
重要性
1、人際交往促進深化自我認識
在我們的交往活動中,有時候兩方面的評價會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會因此而產生煩惱。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調節(jié)兩方面的評價,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正確的自我認識,有助于我們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
2、人際交往促進社會化進程
人際交往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前提。沒有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網絡關系以及人們所擔當?shù)母鞣N各樣的社會角色,社會就不成其為社會,發(fā)展也無從談起。
人際交往與我們密不可離,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貫穿生命的始終。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會化的起點,是將來在社會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本領。
3、人際交往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橋梁
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人際交往是我們奉獻的橋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讓我們掌握更多社會的信息,知道人民的生活和需要,保持和人民大眾的血肉聯(lián)系,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良好關系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則
理解是成功的人際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處境、心情、好惡、需要等,并能設心處地的關心對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貴啊!善解人意的人,永遠受人歡迎。
6、平等原則
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要愛富嫌貧,不能因為家庭背景、地位職權等方面原因而對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不能盛氣凌人,不能太囂張。平等待人就是要學會將心比心,學會換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
7、信用原則
言必信,行必果。"人,無信不立"、"言而無信非君子"。要取信于人:第一,要守信,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第二,要信任,不僅要信任別人,而且要爭取贏得別人的信任。第三,不輕易許諾。第四,要誠實,答應別人的事要盡量做到,做不到的要講清楚,以贏得對方的理解。第五,要自信,給別人以信賴感和安全感。